历史文化
古代文人斗诗方式
中国人喜欢诗歌,春秋时期就开始流行“当筵歌诗”,“投壶赋诗”。这是中国最原始、也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
据《春秋左传》记载,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席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中行穆子举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投中了,轮到齐侯。齐侯举矢接其茬而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自此,开了宴席酒令先河。
到了唐代,诗人辈出,诗作充栋,可谓“诗的唐朝”。连斗诗也斗出了新天地,飞花令由此而来。它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需要参与的人有诗词基础,行令时首选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飞花令的关键字并不局限于“花”,诗词里常出现的“月”“酒”“江”等都可以作为关键字。
一般而言,古代的行令规则对关键字在诗词中的位置也有要求,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在第一个字上;“当春乃发生”,春在第二个字上;“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在第三个字上;“无计留春住”,春在第四个字上;“忽如一夜春风来”,春在第五个字上;......以此类推。
到“春”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那时候,不论是上层还是底层,人们都喜欢诗歌,全民参与程度就如现在人人玩微信。
文人酒局,每一场都是“斗诗会”。
花近高楼伤客心,落花时节又逢君,春江花朝秋月夜,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
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改良版的飞花令也又火了一把!先有《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表现,惊艳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