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古代的衣服为何分为衣和裳

日期:2022-04-24   来源:网络

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称“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样子像一幅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两汉以后,裳渐由裙取代,惟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穿着的礼服中保留遗制。

《后汉书·舆服志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裳与裙大致相同,惟裳被制成两片,彼此分离,一片蔽前,一片挡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裙则多被做成一片,穿时由前围向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衣”、“裳”连用,往往泛指衣服。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古人上班也打卡吗
下一篇:中国古代有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载吗

Copyright © 2017-2025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