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昆曲的伴奏乐器

日期:2022-09-30   来源:网络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那么昆曲的伴奏乐器有哪些?

昆曲的伴奏乐器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1.曲笛

曲笛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笛”,是一种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的乐器,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2.笙

笙,是起源于我国的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笙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做为簧片乐器的鼻祖,笙技巧的影响下不仅大大丰富了管乐的表现力,在世界音乐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箫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4.唢呐

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传统唢呐有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经典曲目。

5.三弦

三弦琴,又称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秦朝时称为“弦鼗”。清毛其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三弦的音色干涩,音量大。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经肖剑声的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

6.琵琶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感情与性情,在人的吹奏之下,表示出万千不同的场景与感情。主脚唱词时它们和着曲调低音伴奏,无人唱词时,他们便成了舞台的另一个主脚。

后代情长时的恋恋缱绻,欢喜愉悦;生离死别时的苦楚不舍,悲凉伤心;金戈铁骑时的剧烈对决,高昂壮烈,,一低眉,一抬手,一挥袖,一移步,都跟着场景伴着不同的调子吹奏,伶人的扮演因而更多几分令人入神,情形的休会因而更多几两全临其境。

不同乐器,不同音调,不同韵律,不同景场。由于笙的明媚、箫的忧虑、唢呐的清澈、三弦的婉转、琵琶的柔肠,使这个舞台愈加出色。昆曲的音乐之美,离不开各式乐器的合作。

唱词高雅,语调温婉,伴以伶人逼真的归纳,乐器杰出的奏响,昆曲的艺术魅力尽显此中。不过短短几个星期的知晓,对昆曲肤浅地知晓和观赏以使我为它优雅动听的韵味所折服。

昆曲的魅力,不只在于神韵十足的唱词或是绵绵缠缠的心意,也并非只是典雅温润的语音或是出色纷呈的归纳。它蕴着中汉文化千年的意蕴,它含着中华民族美妙的希望,它承载着中原后代骨肉之中的优雅气质,用一种可见的情势展示给众人。昆曲,有着精力上无与伦比的文化精华和艺术魅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盘点昆曲的行当
下一篇:昆曲的主要剧目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