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旗袍的来源和特点
旗袍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东方女性胸部较平、臀位较低、上身较长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的思想和独特的韵律之美。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流行于少数民族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 ... -
旗袍的来源和特点
旗袍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 ... -
瑶族
历史年表网为您提供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以及56个少数民族简介:瑶族简介,瑶族全家福,瑶族图腾, ... -
祭灶节的节日来源
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 ... -
末代皇后婉容将清朝旗袍改为民国旗袍
不少“甄嬛迷”在看电视剧《甄嬛传》时,都被嫔妃们光彩夺目的打扮所深深陶醉。事实上,清初 ...
相关推荐
-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 ... -
旗袍的来源和特点
旗袍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 ... -
瑶族
历史年表网为您提供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以及56个少数民族简介:瑶族简介,瑶族全家福,瑶族图腾, ... -
祭灶节的节日来源
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 ... -
末代皇后婉容将清朝旗袍改为民国旗袍
不少“甄嬛迷”在看电视剧《甄嬛传》时,都被嫔妃们光彩夺目的打扮所深深陶醉。事实上,清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