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乌孙、且弥等国;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区,又分为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
北道诸国有龟兹(新疆库车)、疏勒、焉耆(新疆焉耆)、车师(新疆吐鲁番)等较大的国家。南道诸国有莎车(新疆莎车)、于阗(新疆和田)、楼兰(新疆罗布泊西)等国。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官征税,并以此为据点 ,向西汉进攻。
建元三年(前138年),西汉从匈奴降人的口中获悉:在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的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入时刻想报仇雪恨。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截断匈奴的右臂,乃募使往大月氏,以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应募远道出使。他在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 。
后来,他乘机逃走,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 。但大月氏已占有大夏故地,不愿东归。张骞只好东返。他再一次冲破匈奴的拘禁,于元朔三年(前126年)返回长安 。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
公元前119年,汉进军漠北,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阿尔泰山以南各国的人力、物力,和汉朝对抗。因此,彻底割去匈奴右臂的问题,便被提到日程上来。同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张骞到达乌孙后,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罗马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自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打开西南之路
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命赵破奴率军进攻楼兰、车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大宛,击败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顺 。西汉又在楼兰、渠犁 、轮台 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降汉,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日益缩小。汉宣帝乃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 。都护是西汉中央驻西域的最高长官,从此,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完全确立。汉对西域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信,调军征粮。这说明,原来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新疆地区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井渠法对土壤多沙的西域非常适应,后来流行于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的手工业品大量向西域行销。西域人民也把生产经验和创造,如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内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相关文章
-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乌孙、且弥等国;在天 ... -
孝宣之治时期汉宣帝整顿吏治的措施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 ... -
孝宣之治时期的军事成就
孝宣之治时期,刘询曾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赞谒称藩臣使边塞不受侵扰,自 ... -
孝宣之治时期的经济政策
在汉宣帝治理下,很快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的盛世局面,将西汉国力 ... -
孝宣之治时期文化政策
孝宣之治,又称为孝宣中兴,是前汉宣帝刘询开创的盛世,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 ...
相关推荐
-
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
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草原有乌孙、且弥等国;在天 ... -
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
夏的年代,据后人推算,是从公元前2183年至公元前1752年,共四三二年。至于夏朝的版图,主要 ... -
商人的发源地在哪?
商人的发源地,可能是今河北省的渤海湾沿海一带。成汤的先世,累代为部族长,他的十四代祖契 ... -
齐桓公是怎么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 ... -
得九边者得天下!明朝的“九边”介绍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学界乃至民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源于万历、天启皇帝惰政、不视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