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天下大乱
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三家归晋”为止,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各路豪杰相继登上舞台表演的大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将星闪耀独具魅力的时代。东汉末年,最乱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多达11股,他们分别是:袁绍、韩遂、曹操、刘备、张鲁、张绣、袁术、刘璋、刘表、孙策、士燮。
当时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郡、县三级,全国共有13个州,分别是: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州下设郡,共有158个郡,郡下设县,共有1190个县。在这11股割据势力中,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是最强的一股势力,而袁术虽然只占了一个淮南郡,但也是一股势力。那么,东汉末年为何会出现如此大乱?为何会出现如同春秋战国时间那种群雄割据呢?
东汉末年之所以出现如此大乱,主要是有以下这五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上州牧只手遮天
东汉的地方行政机构沿袭了秦汉以来的郡县两级,郡之上设有州,只不过,州开始仅仅是个监察单位,州刺史只负责考核郡守和县令的政绩,既无政权也无兵权。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把州设为郡县之上的更高一级行政单位,设置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残部。
比如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以刘虞为幽州牧等。这些州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只手遮天,结果就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二、经济上豪强富可敌国
东汉的经济制度可分为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随着东汉末年天灾不断,粮食大量减产,小农经济濒临崩溃,土地兼并和人口依附加剧,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而富人越来越富,诸如袁绍、袁术等豪强富可敌国,遂逐渐形成割据。
三、军事上军事强人拥兵自重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西有羌族叛乱,东有黄巾起义,北有匈奴侵扰,东汉朝廷无力用中央军平叛,只得将军权下放至地方,使得一批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拥兵自重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
四、思想上宗教领袖一呼百应
东汉末年,由于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不仅无法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人们的医疗问题,老百姓们只得求助于宗教。一些宗教领袖便以治病救人为号召,广招信徒,一呼百应,如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第三代天师张鲁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
五、中央皇权皆是幼儿皇帝
在地方势力增强的同时,东汉的皇权却开始衰微。据统计,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的平均登基年龄为10.6岁,平均死亡年龄为18岁左右。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皇权就落入外戚和宦官之手,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号令往往不一,没有一个英武之君能号令朝臣,政局只能混乱。
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即位之初,外戚大将军何进在和宦官在对抗中被杀,袁绍、曹操又带兵杀入宫内,碰见宦官,不论大小,全部杀死。董卓乘虚而入,带兵入朝,独揽大权,随后废汉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又迁都长安,东汉皇权实际上自此已亡。
这样,由于州牧、豪强、军阀、宗教领袖,每一种势力凭借各自的优势对抗势衰的中央皇权,拥有了割据称霸一方的实力,再加上董卓乱政的导火索,群雄乘机割据,东汉王朝就此崩溃。
相关文章
-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天下大乱
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三家归晋为止,在这近 ... -
孝宣之治时期汉宣帝整顿吏治的措施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 ... -
孝宣之治时期的军事成就
孝宣之治时期,刘询曾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赞谒称藩臣使边塞不受侵扰,自 ... -
孝宣之治时期的经济政策
在汉宣帝治理下,很快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的盛世局面,将西汉国力 ... -
孝宣之治时期文化政策
孝宣之治,又称为孝宣中兴,是前汉宣帝刘询开创的盛世,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 ...
相关推荐
-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天下大乱
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三家归晋为止,在这近 ... -
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
夏的年代,据后人推算,是从公元前2183年至公元前1752年,共四三二年。至于夏朝的版图,主要 ... -
商人的发源地在哪?
商人的发源地,可能是今河北省的渤海湾沿海一带。成汤的先世,累代为部族长,他的十四代祖契 ... -
齐桓公是怎么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 ... -
得九边者得天下!明朝的“九边”介绍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学界乃至民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源于万历、天启皇帝惰政、不视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