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

一场妄斗断送了晚清最高学府

日期:2018-11-09   来源:网络

晚清最高学府、改革方向标,却沦为了改革派内部争权夺利的战场

近日,文化名人、北师大教授于丹,因在开学前送出一份迎新大礼——一篇所谓的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演讲——而深陷风波之中。于教授本期望这篇“砥砺学子破心中之贼,致力国家强大”的演讲,能帮助“我们的大学生破除伪善和守旧”,孰料该演讲并非真史,而系出自某网络历史小说,遂遭遇“心灵鸡汤大师栽在鸡汤上”之讥刺。①

其实,这篇“伪光绪演讲”,自2009年前后现身网络以来,于丹教授不是唯一一个“中招”者。在此之前,已有相当一批报纸、杂志曾信以为真,刊登过该演讲。②惟“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过程,远不如这篇伪演讲那般充满正能量,事实上,它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这个教训,比伪鸡汤值得重温。

时为1898年6月26日,光绪皇帝对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大发雷霆,命令他们立刻就“京师大学堂”的创建,拿出一个具体章程,否则,“定即从严惩处不贷”。④此时,距离光绪正式批准建立“京师大学堂”,已过去了四个月,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居然没有一点动静。而按光绪的设计,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是变法改革的榜样,本应走在各省改革的前面。④皇帝盛怒之后,建校工作确实积极运转了起来。但令人惋惜的是,这种运转却走上了歧路。

第一重歧路,是建校工作陷入了不同改革派系的内斗之中。戊戌年的改革派,可以区分为“康党改革派”与“非康党改革派”两大阵营。前者拥护康有为及其学说,主要是以梁启超为首的康门弟子,以及部分低品级御史;后者对康有为观感不佳,且大都对其学说心存厌恶,这些人如张之洞、孙家鼐等,均是握有实权的朝廷重臣,也是当日改革必须依赖的中坚力量。⑤因为大学堂是改革的风向标,所以,这两大阵营,都想要掌控住大学堂的主导权。

这场内斗,主要集中在“由谁来制定《大学堂章程》”和“由谁来出任总教习一职”这两个问题上。前者关系到具体课程的开设;后者关系到教职人员的聘用。“康党”希望具体的课程由梁启超来制定,教材由“康党”控制的在上海的编译局提供;总教习一职由康有为出任,其他教职人员则由康有为提名聘请。但包括“管学大臣”(近似教育部长)孙家鼐在内的“非康党改革派”,对“康党”的上述意愿,坚决抵制。⑥

于丹微博截图,原博已删除于丹微博截图,原博已删除

争斗结果,没人关心最重要的“西学”,双方只顾围绕着经学互撕

第二重歧路,是建校过程中,几乎无人讨论“西学”问题。晚清要自强,其改革方向,本该是向西方学习,京师大学堂的定位,本来也是向日本的东京大学看齐。但“康党”与“非康党”对西学全都一知半解,“对于泰西、日本经验的本质,皆缺乏一般性的了解”,反一直在围绕着“中学”不断互撕。⑦

按“康党”的设想,创立“孔教”是中国对抗西方、实现自强的终极法宝。梁启超曾自述心迹:“我辈以教为主,国之存亡于教无与。”“我辈宗旨乃传教也,非为政也;乃救地球及无量世界众生也,非救一国也。一国之亡于我何与焉。”⑧“孔教”高于“清国”,是“康党”的自我定位。“康党”主张“素王改制”(康党以孔子为“素王”,意即不掌握世俗权力的宗教领袖),企图“以长素为教皇”,想要将康有为(字长素)扶上当今“素王”的地位。为了证明这种政治理念的合理性,康有为对儒家经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种改造,除康门弟子外,可以说遭到了士大夫圈子的普遍抵制——不过,光绪皇帝对“康党”的这种政治理想并不了解,因为康有为进呈给皇帝的著作,与其外间戊戌年之前公开刊行的著作相比,有很大幅度的删改。

梁启超为大学堂拟定的课程和书单,暴露了康党的这种“以长素为教皇”的政治野心。最终导致整个大学堂的筹办过程中,真正重要的西学,成了无人问津的事务;没落的经学,倒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争斗不休的焦点。诚如有学者所总结:“双方斗争之核心,并不在西学,而在于经学。……斗争的双方皆有意将其所宗的‘经学’,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这与近代大学的基本精神并不吻合。”⑨这场晚清最高学府的建校工作,终于沦为了一场闹剧。慈禧政变后,康有为出逃海外,大学堂虽仍成立开学,但已是学子人人见而弃之。

至于光绪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谈什么“破心中之贼,致力国家强大”,不过是后世伪造之鸡汤。真实的历史,从不提供鸡汤,只提供残酷的教训;更残酷的是,这些教训,几乎从未被后世所汲取,类似“京师大学堂”这类死于改革派内部互撕的事情,中国近代史上不知凡几。

京师大学堂当年的部分校舍京师大学堂当年的部分校舍

注释

①南方都市报,《心灵鸡汤大师栽在鸡汤上》,2015年9月6日,AA02版。②如《法制博览》2011年第1期刊有《1898年光绪皇帝在北大的“重要讲话”》;《杂文月刊》2012年第11期刊有《光绪皇帝演讲录》;《记者观察》2014年第1期刊有《一百多年前光绪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等。④《明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⑤关于“康党”这一称呼的由来,可参见:贾小叶,《“新党”抑或“逆党”——论戊戌时期“康党”指涉的流变》,《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⑥⑦茅海建,《京师大学堂的初建——论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之争》,收录于《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三联书店,2011,P207-283。⑧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39-40。⑨茅海建,《京师大学堂的初建——论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之争》。另:专题顶部图片系“京师大学堂”内斗的两位一线主角,管学大臣孙家鼐(左)与康有为(右)。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墨西哥屠华事件 大清曾派军舰护侨?
下一篇:康有为及其党徒积极推动光绪搞“中日合邦”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