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义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名词解释:
唐初诸经文本多有异处,对经文的理解分歧更大。于是唐太宗令经学大师孔颖达主持,对经书的经文进行统一整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隋末考取明经科,入唐后为国子监祭酒。此时他年事已高,只是总揽大纲,由当时专治一经的经学名家分头编撰,最后由孔颖达总其成。
义是对诸师原文的解释,疏是对原注的解释,汉代以来经学家对诸师作过反复解释,有义也有疏。但章句繁杂,儒学多门。太宗令孔颖达整理的是:周易王弼注、尚书孔安国注。诗经毛传和郑笺、礼记郑注、左传杜注。各位中南北风格不一,孔颖达名义上不分南北,其实是以南学为主。孔颖达以“疏不破注”为原则,即以所选家的本子为标准,以原有注文进行解释,即使其它本子中有更好的注释也不用。
这不是义气用事,而是把整理经文作为手段,把统一思想作为目的缘故。注疏编定后成书180卷,定名《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天下。此后,凡儒生谈经、应试均以此为准,否则就是异说。这样,东汉以来诸家解说归于一说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只是把其他学派压了下去,儒学内部并未统一;统一儒学各派对诸经解释的是《五经正义》。
与之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唐太宗还令颜师古专力考订经书原文。颜师古将“五经”的各种本子找到后,写成《五经定本》,颁行天下,解决了经书原文殊异的问题。唐末文宗开成二年(837)郑覃主持全面校订包括“五经”在内的十二经,纠正了颜师古的失误,刻成“开成石经”114块650252个字,立于太学。隋唐经学的发展趋势是汉学向宋学过度。孔颖达“疏不破注”是传统的汉学风格,与这个趋势不协调;但他对注疏作阶段性清理和总结,为经学新阶段的到来做了准备。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义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名词解释:唐初诸经文本多有异处,对经文的理解分歧更大。于是唐太宗令 ... -
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
夏的年代,据后人推算,是从公元前2183年至公元前1752年,共四三二年。至于夏朝的版图,主要 ... -
商人的发源地在哪?
商人的发源地,可能是今河北省的渤海湾沿海一带。成汤的先世,累代为部族长,他的十四代祖契 ... -
齐桓公是怎么毁掉自己的江山的
齐桓公小时候,齐国发生内乱,他逃到莒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回到齐国登基即位了齐国国君。 ... -
得九边者得天下!明朝的“九边”介绍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学界乃至民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源于万历、天启皇帝惰政、不视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