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安史之乱可以避免么?主要是谁的责任?

日期:2017-09-18   来源:网络
安史之乱因为蕃镇权力太重,致大唐由盛而衰,是李世民的安边失策,或是唐玄宗的大意,或是李林甫的专权,或是杨国忠的无能?到底是谁的责任?

答:首先一点,关于安史之乱能不能避免的问题,可以这样概括:它难以避免,但是完全有机会提前平定。

作为一场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惨烈浩劫,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也被好些专业学者总结过很多遍。而其中核心一条,就是唐王朝的军事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大唐自开国后,一百年来国防稳定的基石,就是著名的府兵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唐朝的土地制度上的。随着盛唐经济的繁荣,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府兵制存在的土壤,也在越发的萎缩,直到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彻底不复存在。但是府兵制没有了,国防却不能没有。于是节度使制度,也就成了主角!

关于盛唐时期,导致空前劫难的节度使制度,史家的诟病非常多。但是以当时的局面看,这也是盛唐时代,大唐王朝能够采用的最高效的军事动员体制。毕竟在大唐王朝的国防战略里,西面面对吐蕃的威胁,北面面对契丹的侵扰,西北更要保护连接经济命脉的丝绸之路。大唐军队的动员频率,即使是国泰民安的年代里,也是十分的高。这就意味着在失去府兵制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唐朝也必须采取这种将军队财政动员大权集中在将领一身的制度!

同样的,只要采取了这种制度,那么也就埋下了造反的隐患。而在唐王朝摊上安禄山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战略能力和高情商的野心家后,造反作乱也就变得更加无法避免。在唐朝的武将里,安禄山堪称一个异类,他就像一只狡猾的狼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存本领和察言观色能力,同时又有着极好的带兵能力与动员水准。因此,只要给他平台,他一定会折腾出大动静。

但是,在安史之乱的评价中,有一个事实,也恰恰被好些后人所无视:哪怕安禄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拥有了十五万精兵,身担三镇节度使。但是同样在唐朝的节度使体制设计下,他原本没有机会,将安史之乱的动静闹的这般惊天。

因为正是这个看上去无法避免叛乱的节度使制度,同时也有着一个制约叛乱的天然优势——制衡体制。通过不同地区节度使之间的相互约束制衡,外加唐王朝强大的经济掌控能力和动员能力,哪怕安禄山拥有冠绝天下的精兵,以其本身的战争支持力而言,他本来没有机会折腾太久。事实也正是如此,安禄山起兵不到八个月,醒过神来的唐朝,迅速就组织起了反击,郭子仪与李光弼把战火烧到了安禄山的后方老窝,在灵宝西原之战前,唐朝几乎已经把安禄山变成了翁中的老鳖!

如果复盘一下公元756年5月,安史之乱中灵宝西原之战开打前的情景,那哪里是唐朝水深火热,分明是大唐已经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郭子仪、李光弼的队伍,正朝着安禄山的老窝范阳高歌猛进,潼关外的崔乾佑叛军,更是进退不能,眼看整个中原地区就是一个大网,就要把安禄山叛军网住!

如果安史之乱可在这个时候打住,那么以当时唐朝的状况说,意义很可能不亚于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唐王朝可以借此机会重新修正自身的节度使制度,而河西沦陷安西都护府沦陷的悲剧,也绝不会上演。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天生多疑的唐玄宗李隆基,做出了最致命的判断,他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强令潼关哥舒翰主动攻击崔乾佑,结果一场灵宝西原惨败,长安也已经不保,大乱不可阻挡。说到底,缔造盛世的唐玄宗,永远是一个需要能臣辅佐的谋略型帝王,他的决断判断力,从头到尾都幼稚的可笑。没有姚崇等名相在身边,再强的盛唐,也给白白败光!

最大的责任人,非唐玄宗莫属!

延伸阅读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时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唐名将郭子仪平定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唐朝女诗人李冶简介,李冶最后因何而死?
下一篇:唐朝的水军到底有多强?唐朝水军厉害吗?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