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刺客系列:被称为“大唐国耻”的刺杀事件

日期:2017-04-07   来源:网络

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新唐书·武元衡传》(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

一个宰相,因为对军阀割据手段强硬,结果在上班途中遭遇刺杀。

他的好友兼情敌、著名大V白居易说,这起刺杀事件是国家的耻辱。

这个被刺杀的宰相就是唐朝宰相武元衡。

武元衡是个高大上的人物。

他的曾祖父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是堂姐弟关系,家里世代都是干部。

他才华横溢,全国高考状元的身份闪闪发光。

他官运亨通,曾经在一年时间内官升三级。

他长相俊美,被称为唐朝第一美男子。

他为人正直,在当上宰相之后,对唐朝的毒瘤——藩镇割据深恶痛绝,大刀阔斧,人称“铁血宰相”。

也正是因为他对待军阀的强硬态度,引来了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长安。

报晓的晨鼓刚刚敲过,天色还未大亮,苦逼的官员们纷纷早起上朝。

宰相武元衡也不例外,带着几个随从走出自己位于靖良坊的家,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大明宫进发。

刚出靖安坊东门,刺杀事件发生了。

《新唐书》的记载相对简单,《旧唐书》的叙述则比较细致。

刺客们先是在暗处射灭照明的灯笼,然后又射中武元衡的肩膀,一些刺客拦住了武元衡的护卫,并且将护卫驱散,同时,近身击中武元衡的大腿,武元衡骑着马想逃跑,但只跑了不多远,就被刺客追上,一刀毙命。

残忍的刺客还砍下武元衡的脑袋,消失在长安城内。

新旧唐书没有就刺杀事件进一步展开,只说是因为武元衡的强硬手段得罪了藩镇势力,刺杀的幕后黑手可能是大军阀李师道和王承宗。

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说明了刺杀时间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关于刺杀案件的侦破。

刺客杀人之后,在金吾卫、府衙、县衙留下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不要忙着捉拿我,否则,我先将你杀死。

太张狂了!

舆论哗然,京城戒严,展开地毯式搜查。

皇帝也很没面子,开出一万贯钱的悬赏,还加了个五品的官帽子。

但是,刺客就像蒸发了似的,搜索没有结果。

不久,嫌疑人浮出水面。

来自恒州的士兵张晏等八人被列为怀疑对象,矛头直指幕后黑手恒州节度使王承宗。

经过审讯,张晏认罪。

虽然有人提出案件还有诸多疑点,口供也有不少地方对不上,很可能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但是为了尽快平息舆论,还是定案了。

张晏等人被斩首。

事实上,真正的凶手另有其人。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过了一段时间,在东都洛阳一场清剿流寇的行动中,政府军得到意外收获。

当时,洛阳西南面的大山里,有不少山民在山里打猎为生,他们在山中设立专门地点,出售猎物。

有一次,山民碰到了一伙土匪,抢走了猎物。

愤怒的山民团结起来,主动为政府军带路,把强盗们一网打尽。

这伙土匪多达数千人,土匪头子是个名叫圆净的和尚,这个圆净八十多岁了,当时收买了一些官吏,正准备对洛阳发动突然袭击。

在付出不少伤亡之后,圆净被杀,另两个匪首訾嘉珍、门察被活捉。

经过审讯,原来,圆净、訾嘉珍、门察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刺客,而幕后指使人是另一个节度使李师道。

真相大白。

据说,武元衡在被刺杀的前夜,作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作《夏夜作》。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对于即将来临的灾难,冥冥之中,武元衡好像有预感。

之前,长安流传着一首民谣,“打麦麦打三三三,舞了也”。

武元衡死后,民谣的谜底揭开。

“打麦”,指打麦时节;“麦打”,指暗中突出;“三三三”,指六月初三;“舞(武)了也”,指武元衡之死。

不太明白。

正事说完,福利时间开始。

美男子武元衡和名噪一时的美女诗人薛涛之间,有着一段不能不说的故事。

武元衡在以宰相身份兼任四川军政长官的时候,和薛涛一见钟情。

两人诗歌往来,缠绵暧昧,让同样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满满的羡慕嫉妒恨。

武元衡甚至向中央政府上书,要求让薛涛担任校书郎,一个宰相为一个曾为歌伎的女子上奏请官,在当时实属罕见。

薛涛虽然最终没有当上美女秘书,人们还是把这件事作为佳话,以后称薛涛为“薛校书”,甚至后来的人们把“校书”作为妓女的雅称。

武元衡死后,薛涛还念念不忘武元衡,后来还发明了“薛涛笺”,在桃色的纸上。书写思念武元衡的诗。

至于白居易,因为在武元衡刺杀案后,抨击军阀,言语过激,被贬为江州司马,也因此有了千古流传的《琵琶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揭开:武则天亲手掐死女儿的真相是什么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图,石昌鸿魅力中国24节气图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