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682年3月29日 唐代著名药王孙思邈去世
孙思邈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相关文章
-
762年10月22日 李白因饮酒过度病逝
唐长安元年腊月廿六,胡人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生子。5年后,父子迁蜀地经商,因 ... -
唐代进士谢师恩举办奢华烧尾宴仅存20多年
高考揭榜之后,录取工作开始,莘莘学子们少不得开始谢师恩。在实行科举取士的时代,中了进士 ... -
唐朝历代皇帝对大明宫的修缮
大明宫是唐朝的正宫,相当于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地位,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自唐高宗起 ... -
大明宫的建造历史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40余年 ... -
吐谷浑的历史
吐谷浑,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 ...
相关推荐
-
郑芝龙的黑人卫队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黑人卫队,他们忠诚可靠,悍勇耐战,战斗力很强。郑 ... -
皇帝不让杀猪、杀狗,真够扯淡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德皇上南巡到了扬州,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王宪,抄发了 ... -
慈禧遗言:宁可亡国,也不让这种人掌权!
对于慈禧太后我们并不陌生,那一段沧桑且悲痛的历史让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个女人。她掌控了清朝 ... -
明朝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里甲制
明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户籍管理制度,核心内容为里甲制,规定每110户为一里(城中称坊, ...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南宋,起初是对北宋时期四大著名书院的称谓。另外也有宋初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