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焦点

岳飞冤死,是南宋利益集团合谋的结果,读书人也是参与者

日期:2019-09-05   来源:网络

关于岳飞的死因,主流的说法不外乎如下三种:1,高宗赵构的猜忌,担心其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最终威胁到赵家的皇权;2,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为了讨好金国,达成和议的目的将其铲除;3,高宗和秦桧沆瀣一气,合谋杀害了岳飞。

以上说法,都有其成立的客观性,但是如果站在完全不同的视角,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清晰的勾勒出千年前这场让后人为之扼腕的“千古奇冤”。

按照各阶层的实力排名,第一是豪族,第二是士族,第三是蛮族,在南宋初年,金朝作为蛮族的代表,并没有征服宋朝,故而仅仅算作外部压力,那么赵构控制下的南宋朝廷则是豪族和士族的完全代表,通过司法审判的形式,最终决定处死岳飞,从我们这些后人的观点来看,岳飞当然、肯定是被冤枉的,然而,史料告诉我们的真相却是残酷的,即包括豪族和士族在内的权力阶层,对处死岳飞竟然是达成了普遍共识的——用直白而残忍的话来讲,他们都认为岳飞该死且必须死!

简单的罗列一下证据。

第一,当岳飞被判有罪并被高宗赵构决定下诏处死之时,不但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反应是集体保持了沉默,而在武将当中,只有韩世忠前去找秦桧诘问,从而留下流传千古的“莫须有”三字(《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中兴四将中的其他两位,张俊和刘光世则选择置身事外。

第二,有宋一代,对读书人礼遇有加,且太祖赵匡胤立下了“言者无罪”和“不杀读书人”的祖训,而当时从北方流落到临安的太学生多达数百人,要知道,太学生仰仗赵宋皇室的礼遇,向来是喜欢搞事情的,别说是丞相,连皇帝都经常怼,假如他们认为岳飞罪不至死,肯定会出来闹事的。然而,这个代表着宋朝读书人最高阶层的精英群体,同样保持了沉默,他们是不敢吗?非也,皇帝都敢怼,甚至堵过皇宫大门的太学生怕过谁?要知道,宋朝有不少宰相都是出自太学,当官的更是不计其数!是不愿意吗?太学生虽然相当于储备干部,但僧多粥少的现状导致很多人熬到四五十岁都还没有官做,满腹怨气,肯定不会放过任何发泄的机会。不想出头?正解,太学生们内心深处完全认同高宗赵构的决定,岳飞该死且必须死!

 

原因何在?因为岳飞的所作所为,已经让赵宋的豪族和士族普遍感受到了致命的威胁,故而联手将他除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岳飞在不经意间动了别人的奶酪,别人自然要殊死反击,“中兴四将”中的其他三位,早已明了个中缘由,故而选择自保。

首先,我们来看看岳飞和他所代表的武将群体是如何动了豪族的奶酪。赵宋在立国之初,太祖赵匡胤就犯下了一个严重错误,即不是全力压制土地兼并,而是鼓励,于是乎豪强们变本加厉的兼并土地,从而导致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要么为盗为军,要么卖身为奴,让朝廷的财源越来越少,这是引发王安石变法的直接诱因。豪强想兼并土地,在赵宋的统治之下,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战乱,所以极度渴望和平环境的豪族站在了以岳飞为代表的矢志不移收复中原的武将们的对立面。

其次,我们来看看岳飞和他所代表的武将群体是如何动了士族的奶酪。“重文抑武”,或者说用文官来压制武将,既是宋朝的国策,也是皇族的家法,目的是避免重蹈晚唐乃至五代十国的覆辙,彻底消除武将拥兵自重产生觊觎皇权的想法。北宋一直是这么做的,效果也非常好,然而,金兵的南侵灭亡了北宋,赵构为了自保,不得不放权给武将,与此同时,混乱的局面让文官的统治无从下手,不得不仰仗武将,于是乎,武将的地位和实力与日俱增,渐渐的对以各级官僚为代表的士族形成了全面碾压的态势。中国的儒生们,虽然读的都是圣贤书,可骨子里却绝大部分都是利益优先的小人,在国家利益和自身的集体利益之间,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向武将们亮出獠牙!

高宗赵构,作为豪族和士族利益的代表,同时还要保护皇权,自然要想方设法将军权收回,用便于控制的官僚来取代桀骜不驯的武将,张俊等人不是草根出身,对皇帝的意图和朝廷的办法了然于胸,果断交出军队作为投名状,回归豪族的行列。岳飞底层出身,从军后的全部时间几乎都在军旅之中,哪里能明白如此多的权谋考量?岳飞性格倔强,其军队的基本盘又多是其招募而来,不是朝廷调派的,在猜忌者眼中,这样的军队必然只知岳飞,不知有朝廷,而岳飞作为主将,又表现的不愿意交出兵权,自然让“他们”如坐针毡。

高宗赵构,其实用非常隐晦的方式给过岳飞暗示,可惜的是,天生的名将却领会不了这些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他亲自赐给岳飞的四个字是“精忠岳飞”,便是意在提醒岳飞要“忠字”当头,以维护皇权为己任,而不是相反。后面岳飞的抗命,让赵构觉得岳家军尾大不掉之势渐成,再不动手,将悔之晚矣!

岳飞之死,是南宋利益集团合谋的结果,读书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如果按封建正统观念来衡量,曹操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室忠臣
下一篇:从真实的史实角度,说说刘备的“仁义”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