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日期:2017-04-07   来源:网络

  2015 年9 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对桂阳县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踏勘及后期研究,认为桂阳县矿冶遗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巨大、冶炼金属种类多样、生产体系完备,关于矿冶生产的文献记载详实,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较多,并发展出有地域色彩的矿冶信仰,是深入开展矿冶考古研究、揭示其独特价值并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的不可多得的案例。鉴于此,2016 年7 月开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桂阳县境内14 处大型古代炼锌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对桐木岭遗址和陡岭下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成果丰硕,科学揭露了一批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炼锌及多金属冶炼遗迹,出土一系列重要的冶炼遗物,完整再现了当时的冶炼场景。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桐木岭遗址

 

  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炉沙坪组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东距桂阳县城12.9 千米,遗址面积约11 万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有一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度约100 米,南北长度约50 米,面积约5000 余平方米,炼渣堆积的山体斜面高度达30 余米。通过勘探调查,探明此台面上保存多处冶炼作坊遗迹。为了解冶炼场址的布局和结构,对该台面进行了整体发掘,发现在此台面上呈“品”字形分布有三个功能单元,即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各功能单元的主要遗迹开口于地表第1 层下,相互之间有道路连接,因此认为遗迹之间具有同时性。根据有关遗存综合分析,推测当时先将矿料和煤从山下运输至焙烧区,在对矿料进行焙烧加工后,再将加工后的矿料配送至后方的两个冶炼单元,经过冶炼及提纯后铸成锌锭成品。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焙烧单元

 

  由于运送至此的锌矿原料为硫化矿,因此矿料需经过焙烧以达到氧化脱硫效果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冶炼。焙烧单元位于山体平台前方(南部),呈椭圆形,东西长55 米、南北宽20 米,面积约1100 平方米,焙烧区内共有6 条焙烧台依地形有序分布,每个焙烧台由4 或8 个圆形焙烧炉一线排开。以焙烧台1 为例,其位于遗址台地西南部边缘,呈长条形土堆状,由燃烧后的煤饼加红色黏土掺杂少量废弃的坩埚堆筑,长12米、宽3.4 米、残高0.8 米,整体保存较好。焙烧台共有8 个焙烧炉排成一排,焙烧炉都为圆柱形,大小相近,炉口部长直径约0.9 米左右,坑壁较直,底部平整,在炉室南部有一通风口。炉壁有烧结痕迹,部分炉室内部可见摆放整齐的燃烧后的煤饼堆积。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第一冶炼单元

 

  焙烧后的矿料运送至冶炼区冶炼,在此山体平台上可分为两个冶炼单元,第一冶炼单元位于台地的东部,与第二冶炼单元之间有一长条形小山包隔断,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冶炼单元。第一冶炼单元大体呈圆角长方形,长55 米、宽25 米,面积约1300 平方米。在该单元中槽形炉1 号冶炼作坊保存最为完整,这个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储料坑、搅拌坑、和泥坑、精炼灶、堆料区、碎料区、环形护围、柱洞等遗迹,在其旁边有对应的房屋设施。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槽形炉1 位于第一冶炼单元的东北部,开口于第1层下,呈长条形,长为20 米,宽度1.8 米,中西部被一长2.04 米的缺口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炉体保存较好。槽形炉由炉床和炉室组成,炉床为黄色黏土夯筑,下宽上窄呈梯形,表面平整,在其上修筑炉室。炉室从下到上可分为通风口、炉下室(由炉栅间隔)、炉上室三个部分。通风口呈两侧对称与炉下室相接,通风口的宽度9~11 厘米、高度8~9 厘米、长度为0.45 米。炉壁保存最完整处高度为60 厘米,每个炉栅与炉壁组成的炉下室单元格长34~37 厘米、宽9~11.5厘米。炉下室两端放置的两块煤饼,中部填以散煤,在煤饼之上放有一垫饼。炉栅高28 厘米,宽4~5 厘米,炉栅平面上可见3 个放置坩埚的燃烧接触的印痕。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沈阳发现一座2000年前古城
下一篇:新疆伊犁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大型聚落遗址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