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中国矿冶考古的新突破——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日期:2017-04-07   来源:网络

  第二冶炼单元位于台地的西南部,该冶炼单元内主要有以3 个槽型炉为主体的冶炼作坊,其中槽形炉2与槽形炉3 呈水平关系,槽形炉4 与槽形炉3 呈垂直关系。3 条槽形炉在空间布局上有规律且有道路路面相连接,因此可以作为同时期的遗迹。每个槽形炉作坊的结构、形制、大小与第一冶炼单元槽型炉1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相应的配套遗迹如坩埚护围、储料坑、搅拌坑、和泥坑、精炼灶、房址等。在槽形炉3 的西南部可见明显坍陷,据调查或许与近现代在该山体下部采煤有关。

 

  在房址和作坊区主要出土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包括青花碗、青花盘、陶壶、陶罐、陶盆、陶缸等,另有少量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

 

  陡岭下遗址

 

  在发掘桐木岭遗址的同时,也对周边展开了重点调查,并对调查过程中有重要迹象的陡岭下遗迹点进行了试掘。该试掘点在国内首次发掘出保存较好的双排冶炼炉。总长20米,下部宽度为3米,上部台面宽度为1.35米,剖面呈梯形,保存高度为0.8 米。冶炼台是用红色黏土掺杂少量坩埚夯筑而成,每侧对称分布24个环形冶炼炉,共48个。每个冶炼炉由台面、炉室、火膛、火道组成,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对冶炼炉的台面、炉壁等多个部位进行了现场检测,发现检测部位砷(As) 含量可达30%以上,推断是炼制砒灰的冶炼台。

 

  此外还发现了与炼锌有关的焙烧炉、槽型炉、房址。在遗址旁河床岩石上发现了疑似人工开凿的洗矿槽遗迹。洗矿槽长9 米,上端宽20 厘米、下端宽60 厘米,顺水流方向从上到下逐渐加深,在洗矿槽内部的侧面、底部等多个部位发现有矿砂与河流砾石凝结。

 

  价值和意义

 

  本次桂阳矿冶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成果重要,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明确了本次调查发现和考古发掘的采矿、冶炼遗址的分布特征和年代。这些冶炼遗址均位于有煤矿分布的区域,是将矿料运输到埋藏有煤矿的山头进行冶炼,符合“移矿就煤”的原则。调查中发现各遗址点的面积都在数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庞大是一个主要特点。根据各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碗、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桂阳县炼锌遗址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揭示了锌、铅、铜、银等多种金属以及重要工业原料砷的冶炼遗存。从中国矿冶考古角度而言,以炼锌为主兼炼多金属的冶炼工艺流程,是全国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新发现多种炼锌设施,完整揭示出炼锌技术链条。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炼锌技术的国家之一,但因其冶炼复杂,出现时间较晚,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考古发掘实物资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古代炼锌技术史的研究。本次发掘的多个成排圆形焙烧炉填补了我国炼锌技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槽形冶炼炉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炼锌炉,伴之出土的一系列炼锌遗迹与冶炼遗物,对于完整复原古代炼锌术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工作是以聚落考古理念为指导,发掘中以找到当时的生活及工作面为目标,通过对桐木岭遗址冶炼平台的完整揭露,发现该山体台面有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在大的功能分区之下,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储物坑、搅拌坑、和泥坑、精炼灶、环形护坎、柱洞等遗迹,在其旁边有配套的房屋设施。这是目前国内矿冶遗址中揭示出功能结构最为完整清晰的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冶炼场址的功能布局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次调查、发掘发现桂阳炼锌遗址数量较多,规模庞大,推测当时的冶炼场址都带有一定的官方管理性质。湖南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桂阳是其优秀代表。汉代在桂阳设置了全国唯一的金官,也设置了长江以南唯一的铁官,唐宋以来桂阳成为中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铸币基地,帝国晚期阶段的明末清初达至极盛。炼锌术的产生是大量黄铜用于铸钱的基础,桂阳大规模的炼锌遗址就是为了满足当时政府铸币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桂阳作为“币材之都”,有着深度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这次工作成果对于研究中国矿冶史、铸币史、赋税史乃至政治社会史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执笔:莫林恒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建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沈阳发现一座2000年前古城
下一篇:新疆伊犁首次发现青铜时代大型聚落遗址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