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蒙古族安代舞的历史渊源

日期:2022-03-21   来源:网络

安代舞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东部地区,起源于一种宗教性舞蹈,用来祈求神灵庇佑,祛魔消灾,解除病痛。过去以唱为舞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是蒙古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明末清初,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舞蹈安代舞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兴起。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草原文化的标识性品牌和蒙古族引以为豪的舞蹈奇葩。在内蒙古,逢年过节、庆祝丰收、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安代分为“传统安代”和“新安代(安代舞)”两种,新安代是传统安代社会发展的演变,是以娱乐为目的并且具有审美性的歌舞艺术,是蒙古族舞蹈艺术形式中保存最完好历史最久的舞蹈。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和医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安代舞也从“传统安代”中剥离出来。安代“博”成为了民间艺人,安代也成为了真正的舞蹈艺术。置于早期安代场子中央的木杆或断车轴不见了,因此人们不再面向圆心围着圆圈跳舞了。安代的道具由以前的铃鞭、毛巾、裙襟发展成了红色的绸巾(现今发展成为黄、绿、粉等多种颜色)。“安代舞”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自娱形式。

从20世纪50年代后,安代舞摆脱旧俗的桎梏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活动。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着审美升华的努力并使之走向舞台。再加上研究者深入实地,对传统安代进行搜集整理和舞蹈编导们不断的汲取民间养分并大胆创新实践,使安代舞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从1957年额尔敦巴拉老艺人把“安代”作为歌舞艺术节目搬上舞台后,受到大家的关注。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实地考察,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学习“安代”的歌舞艺术。自1957年以后,“安代舞”就像雨后的“春笋”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1958年额尔敦巴拉老艺人将“安代舞”跳到了北京,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1959年8月“安代舞”走出国外,受蒙古国邀请参加“中蒙友好岁月”,并表演了《安代舞》。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从多人跳安代舞缩减成了双人安代舞《喜讯》。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安代之歌》,它不仅使用了传统的蒙古族安代歌曲,同时也吸收了歌剧的表现形式。此后,安代舞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蒙古族艺术活跃于舞台之上。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蒙古族赛马文化
下一篇:颐和园是怎么成为三山五园的中心

Copyright © 2017-2025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