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我”在古代是种兵器
“我”是现代中文中对自己的自称,但是其实在古代,“我”刚开始并不是对自己的称呼。《说文解字》记载,“我”,“古杀字”,意思是说“我”曾是用来在战场上厮杀的兵器。后来,“我”逐渐变化成“禾”与“戈”的合字,意思变为手持战戈的勇士。“我”字又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自我”的意思?
我在古代是种兵器
我,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
图(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辆中部的斜撇,而钢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𢦠,古文我。五可切。注: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康熙字典》:
《唐韵》:五可切。《集韵》《韵会》:语可切,俄上声。《说文》:施身自谓也。《广韵》:已称也。
又,称父母国曰我,亲之之词。《春秋·隐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贤人,著书名我子。
又,《说文》:或说我,顷顿也。按:顷顿,义与俄同。然字书从无作俄音者,存考。
又,《韵补》:叶与之切,音台。《扬子·太玄经》: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叶阮古切,音五。《张衡·鲍德诔》:业业学徒,童蒙求我。济济京河,实为西鲁。𢦐,篆文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我”在古代是种兵器
“我”是现代中文中对自己的自称,但是其实在古代,“我”刚开始并不是对自己的称呼。《说文 ... -
筷子为什么长七寸六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 ... -
雁回时周姨娘是好是坏
“雁回时周姨娘是好是坏”是近期追剧党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该剧最近在各个短视频APP上爆火 ... -
雁回时傅云夕的女儿是谁的
“雁回时傅云夕的女儿是谁的”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的重要桥段之一,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 ... -
雁回时庄寒雁为什么被弃养
近期,有关雁回时庄寒雁为什么被弃养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不断。对于这个话题,大众关心的方面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