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延安的名称由来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延安,简称“延”,陕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那么延安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延安地名由来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大业三年(607年),在肤施置延安郡。”
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
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左右,延安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
夏,今延安地区属雍州。
商,属鬼方。
西周,为犬戎与猃狁领土。
春秋时,延安是白狄部族所居住的地方。晋公子重耳曾流亡白狄12年,即居住于延安一带。
战国,延安大部属魏国。秦惠文王八年(330年),魏纳河西地予秦;十年(328年),魏纳上郡15县(今陕北宜川、延安一带)予秦。延安属秦。
2.秦、汉时期
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迄今犹存。秦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统兵30万北击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汉武帝时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使陕北等地农业经济空前发展,被誉为“新秦中”(意为富庶如关中)。
东汉虞诩《奏复三郡疏》有“水草丰美,上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描述。
3.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延安为羌胡所据。
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其在延安城东修筑丰林城(今宝塔区李家渠镇周家湾村)。宋代沈括曾考察该城,谓之坚密如石,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利于战守,赞叹“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
西魏,设东夏州,领遍城郡、朔方郡、定阳郡、上郡;设北华州,领中部郡、敷城郡。
4.唐宋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川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三州;改上郡为富州,领洛交、洛川、三川、伏陆、中部、富城六县。
宋代,属永兴军路,设延州、富州、丹州、坊州。这一时期,宋与西夏战事频繁,宋代名臣庞籍、范雍、韩琦、范仲淹等在此御敌。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
5.金、夏时期
金置彰武军部管府。金、夏在保安军(今志丹)置榷场互市。
6.元、明、清时期
元置延安路,领鄜州、葭州、绥德州(后2州在今榆林市区)。
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延安路改设延安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鄜州升直隶州。合肥市有两个省辖行政建置延安府和鄜州。
清末,清政府设延长石油官厂,在延长县钻成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