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麻食简介

日期:2022-05-27   来源:网络

民间有一种小吃叫做麻食,维吾尔族学者麻赫穆德 ·喀什噶里(黑汗王朝时人,公元11世纪)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有“tutmaq”。麻食(麻什),原称作“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等,那么麻食到底是什么呢?

麻食是什么

麻食北京话也叫作“猫耳朵”,西北地区有的地方叫麻食子、麻绳儿,批耳子,还有的地方称作圪饦儿、饽秃儿、圪团儿、圪垛垛、圪脱、苛秃儿,其历史已经有近千年,后简称为麻什。其词源为突厥语的“tutmaq”(在古代也常被译作“秃秃么思”、“吐吐麻食”等)。

麻食的起源

突厥语之中的tutmaq一词本来的意义仅限于“面片”这个概念,而其有一个同义词“qop” ,即相当于英文的“noodle”一词,用作泛指面条类制品的通用词汇,而对其形状和制法等,并无任何进一步的特别限定。

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之“聚珍异馔”中便收录了“秃秃麻食”,解释为“手撇面”,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 、羊肉一脚子,炒焦肉乞马”,然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 。”在14世纪朝鲜书籍《朴通事》里,有“将那白面来,捏些匾食,撇些秃秃么思 ”的字句。

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中,“庚集”一章,也专门收录了“回回食品”(元代主要指突厥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等民族),其中也有此食物,“秃秃麻食入水沿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什,煎炒酸肉,任意食之。”史书将秃秃麻食的制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颇为具体。

明代美食学家黄正一在《事物组珠》一书中也有说明:“秃秃麻食是面作小卷饼,煮熟入炒肉汁食。”

麻食本义是面条或面片,当代在中国西北地区常常专指一种小卷,或小丁状(也叫懒麻食)的面食。

小卷状的面食,在宁夏平川地区的回族中,习惯称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在中原叫"捻面卷",南方叫"猫耳朵"、"空心面"等。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在描述其制法时,说道:“如水滑面和圆小弹剂,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饼儿,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也就是说,秃秃麻失在当时的突厥人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饭食。从此描述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麻食是手掌按成的小饼状,并不是现在所常见的小卷形。

发展过程

1,麻食(tutmaq)在诞生之初,单纯指面粉制成的条片等。

2,tutmaq的名称由回回民族带到中国西部及中原地区,最初用来称呼原民族风味的面条面片,以区别于中原汉族风味的各类面条。

3,tutmaq的制法和形状逐渐多样化,产生了多种制法和形状(从只有片状,发展至有小薄饼状、小卷状等)的tutmaq。

4,随着他们的后代逐渐改讲汉语,多数常见的条形片形小饼形的面条面片改为直接用汉语词汇“面条”等来称呼,而一些对中原(陕西关中河南等地)汉族来说,较少见的形状,仍旧保留了麻食的名称。

5,与此同时,小卷状,小丁状的麻食制法伴随名称,也逐渐传给了当地(陕西关中河南等地)汉人。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2013年俄罗斯小行星被不明原因击碎
下一篇: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