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下面一起来看看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据《山海经》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后发展为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装备。为携带方便,人们就仿其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
秦朝以后,安塞一直为历代驻军要地和兵家争战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兴盛,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新秧歌运动。革命文艺的发展,给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生机。当时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服饰进行改造,使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深刻变化,服饰上结束了古代武士风格,“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成为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特征,一直沿用至今。
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中国音乐、舞蹈出国选拔比赛,由安塞冯家营村民间艺人艾秀山等同志,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腰鼓表演艺术,参加了同年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演出,获特等奖。这是安塞腰鼓首次走出国门,并获得了大奖。同年,安塞腰鼓手曾到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
进入20世纪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融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乡出土了“安塞腰鼓”宋代画像砖,说明安塞腰鼓艺术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
2009年10月1日,安塞“千人腰鼓”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表演,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其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 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的现实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对它实行保护和扶持。2018年,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的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民歌和陕北说书等民间艺术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