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宋朝遥郡制度介绍
大宋的官场频频换相之际,最近的热播剧《梦华录》里的官场却反复出现着官员们领“遥郡”的桥段。那么,这“遥郡”究竟是什么,为何剧中的官员们如此在意“遥郡”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宋朝的遥郡制度。
宋朝遥郡制度介绍
若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看,“遥郡”就是遥领州郡,放在宋朝的语境里,指的是低阶武官享受高阶经济待遇,却没有政治待遇的情况。
宋朝的武官转迁阶序十分繁杂,既有地方使职的“牧伯”,也有大宋自创的武选官体系。“牧伯”来自地方军阀,享受的待遇较高,而武选官的待遇却很低,而且还不能直接转迁成牧伯。
两者的差距有多大呢?用《嘉佑禄令》里的话说,就是牧伯里最低等的刺史,基本工资就有100贯,节度使则有400贯,而武选官中的皇城使只有25贯,哪怕是横班诸使中级别最高的客省使,也只有37贯。
极度不平衡的薪资待遇,造成了宋代武官之间贫富悬殊。为了改善武官们的薪酬结构,朝廷就给武选官体系里诸司中的佼佼者们加了一个遥郡的牧伯,从而提升这些武官的薪酬待遇。
然而,遥郡虽然可以享受到高阶的薪酬,却依然只能在原先的横班、诸司使中转迁,官阶并不会因为遥郡而改变,也无法脱离原先的武选官体系。
饶是如此,遥郡带来的丰厚待遇,依然让一众武官们趋之若鹜。难怪《梦华录》中的武人们,纷纷把遥郡当成美差,谁要是加领个遥郡,立刻就会开心地想:某家如今也是五品遥郡啦。
宋朝遥郡官分正任和遥郡两类。宋朝遥郡范围的升官与遥郡升正任,有其叙迁的原则和规矩。
宋朝武阶官遥郡范围内的升官,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和弹性;遥郡升正任落阶官后,刺史之类官位可以不变或升迁,团练使之类官位反而降低;正任升节度使叙迁,先小镇,次中镇,后大镇;南宋绍兴时,节度使的升迁还包括升两镇和三镇节度使,而任两镇和三镇节度使后,也同样可以移镇。
宋朝官制复杂,各时期都有不同的规定及计量方法,从遥郡官的升迁,可以看出武官叙迁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变数。究其原因,在于当政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给予遥郡官多种多样,大小不等的幅度提升,既可以笼络更多人为当政者服务,满足维护政权稳固的需要;同时,对处在不同地位,发挥不同作用的遥郡官给予不同的叙迁待遇,还可以更好地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合理地瓜分经济与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