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宋朝平民站着打官司

日期:2022-07-01   来源:网络

《梦华录》历史背景在宋朝,其中赵盼儿两次打官司,都是站着陈述事情,但是一般在别的影视剧还有明清小说中,去衙门告状打官司,平民都是跪着的,那么宋朝人打官司究竟要不要下跪呢?

宋朝人打官司要不要下跪

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均找不 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唯《折狱龟鉴》“王琪留狱”条这么说: “王琪侍郎,知复州。民有殴佃客死者,吏将论如法,忽梦有人持牒叩庭下,曰:‘某事未可遽以死论也。’琪疑之,因留狱未决。”但这里的“持牒叩庭下”只是出现在梦境中,并非庭审写实。

《洗冤录》“疑难杂说”篇也有一则记载:某甲涉嫌杀人,“就擒讯问,犹不伏”,待检官出示确凿证据后,“左右环视者失声叹服,而杀人者叩首服罪”。这似乎也只说明犯人在伏罪后才需要“叩首”认罪。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了法官蔡久轩的几份判词,里面有这样的说法:“当职入境,即有遮道群泣。……诉之者皆号呼告冤,啮齿切骨,伏地流涕,谕之不去”;“本县百姓诉之者,皆啮恨不食其肉,且伏地号涕,谕之不去”;“或专状,或同状,伛偻拜伏哀告者四十二人”。但这里的“伏地流涕”、“伏地号涕”、“拜伏哀告”,显然是说申冤之人激愤不能自已的举动,并不是庭审时官方要求的“规定动作”。

《作邑自箴》、《州县提纲》、《昼帘绪论》等宋人撰写的州县从政指南,其中不乏州县官如何受状、审讼、鞫狱、拟判的详细指导意见,但寻遍这几本宋人的官箴书,就是不见要求讼诉人下跪受审的规定。倒是在《州县提纲》中可以找到两条信息 :

——“凡听讼之际,察其愚朴,平昔未尝至官府者,须引近案, 和颜而问,仍禁走吏无得诃遏。”

——“引问时,须令主吏远立,仍和言唤囚近案,反复穷诘, 必得真情,始可信矣。”

从“引近案”、“唤囚近案”的动作描述,大致可判断诉讼人不大可能是跪着的。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勾当镇公事的王向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滁州知州欧阳修)”。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

程颐撰写的《明道行状》载,“(程颢)先生为令,视民如子,欲办事者或不持牒径至庭下,先生从容告语,谆谆不倦”。从“不 持牒径至”的语境判断,也应该不是“跪禀”。

朱熹编著的《五朝名臣言行录》也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谓之‘牌司’。公(包拯)开正门,径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诉讼人“径至前, 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另外,宋人唐庚的《讯囚》诗写道:“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引囚至庭下,囚口争喧哗。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切。……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辩……”这名囚犯“奋然出”,而且与法官当庭对辩,似乎也不可能跪着。

《折狱龟鉴》“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

《折狱龟鉴》“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的一则判词称,“本县每遇断决公事,乃有自称进士,招呼十余人列状告罪,若是真有见识士人,岂肯 排立公庭,干当闲事?”

从这几起民讼案例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现在的问题是,“站着听审”到底是个别法官的开恩,还是宋代的一般诉讼情景?

根据官箴书《州县提纲》介绍的州县审讼“标准化”程式,平民到法庭递状起诉是用不着下跪的 :“受状之日,引(诉讼人)自西廊,整整而入,至庭下,且令小立,以序拨三四人,相续执 状亲付排状之吏,吏略加检视,令过东廊,听唤姓名,当厅而出。”

朱熹当地方官时,曾制订了一个“约束榜”,对诉讼程序做出规范,其中一条说 :州衙门设有两面木牌,一面是“词讼牌”,一面叫作“屈牌”,凡非紧急的民事诉讼,原告可在词讼牌下投状, 由法庭择日开庭 ;如果是紧张事项需要告官,则到“屈牌”下投状 :“具说有实负屈紧急事件之人,仰于此牌下跂立,仰监牌使臣即时收领出头,切待施行。”“跂立”二字也表明,民众到衙门告状无需下跪。

开庭审理的时候,诉讼人也是不用跪下的。据《州县提纲》, 法吏“须先引二竞人(诉讼两造),立于庭下。吏置案于几,敛手以退,远立于旁。吾(法官)惟阅案有疑,则询二竞人,俟已, 判始付吏读示”。

朱熹的再传弟子黄震任地方官时,也发布过一道“词讼约束”,其中规定 :法庭对已受理的词讼,“当日五更听状,并先立厅前西边点名,听状了则过东边之下”。可见宋代法庭审理民事诉讼案, 并未要求诉讼人跪于庭下。

又据另一部官箴书《作邑自箴》:“(法官)逐案承勘,罪人并取状之类,并立于行廊阶下,不得入司房中。暑热雨雪听于廊上立。”在刑事审讯时,受审的“罪人”看来也是立于庭下而不必跪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雪糕刺客的含义
下一篇:古代科举可以重考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