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宋朝团扇文化

日期:2022-06-20   来源:网络

《梦华录》中赵盼儿常常手中拿着团扇,在宋朝电视剧的婚礼上,还有用团扇遮面的却扇礼,团扇比起折扇,虽然无法折叠,不方便随身携带却成为宋代女子离不开的装饰品,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宋朝的团扇文化。

宋朝团扇文化

1.团扇是宋朝女子的饰品

其实宋朝之前的很多女性在跳舞和歌唱之时,就习惯性的使用折扇,那时对扇子的记载和描述也是相当详尽的,只不过两宋之时的文化发展比往常更为丰富,而女性的生活中似乎也已经少不了团扇,这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事物,甚至无可替代,但宋朝还有着很多与之相关的记载。

比如刘松年所作的《仕女图》,生动地描绘了一少女手持小扇追萤的情形,传递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画面意境,而且在陈清波的《瑶台步月图》中也有对侍女持扇的刻画,这些精致、小巧的团扇,将画中女性的矜持与典雅衬托无疑。这些画像中女子拿着的团扇,就已经代表着团扇已经成为女子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饰品。

因为宋代女性用团扇很是流行和普遍,所以在团扇的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便成为了女性的代言物,在宋朝的诗词中更是对这一点表现的极为突出,比如说晏几道: “玉阶秋感,年华暗去。掩深宫,团扇无绪。除了诗词之中还有团扇的表示之外,宋朝的歌剧舞女艺术中不能缺少的道具也是团扇。

一些轻罗小扇在那些歌剧舞女的手中,不仅可以舞出很多种花样,更是可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地表达出她们无尽的娇羞状态,如宋代柳永《少年游》中云: “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所描写的就是一位歌女用团扇掩面遮羞时的娇羞可爱。

也许这种状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故意而为,但是对于宋朝的男性而言,这种状态恰巧是人们最喜欢的,因此团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了女性的代表,地位也比以往不一样了。

如果一把团扇做工精巧,画面景色适宜,这团扇才能够真正的配得上富贵人家的小姐以及夫人。

其实一个美丽的扇面对宋朝的绘画家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扇面上想要显示出的风格,就是需要很多人精心做了了解之后才能够达到的状态。因此,团扇的扇面究竟如何才成为了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风格,不论是人物亦或是风景,又或者是梅兰竹菊等等,都需要经过人们的深思熟虑,才能够在扇面上定型,这也让那些绘画家们为难了很长时间。

2.宫中的赐扇习俗

在不同的节日到来之际,宋朝宫中会有赐扇的习俗,一开始是每到端午之时才有这种习俗,那时根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宋时在端午节这天,宫中要以“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等物,分赐诸阁、宰执、亲王。,而且《东京梦华录》中还有记载,端午节的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 子、白团、紫苏、菖蒲朩等”

这不同的习俗自古就已形成,但是在宋朝之时,端午却有了赐扇的习俗,而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端午,在其他的节日中又或者是在平常,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日子里,帝王也常常会有赐扇的举动,那时一把团战上面写上御笔亲提的几个字,就是领到扇子之人无上的荣耀。

除赐扇之外,团扇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也曾经在戏曲表演中成为人们常用的道具,其实这扇子作为道具,一开始便是由宋代引起的,现在故宫博物院中所珍藏的两幅画作,便是表明了宋朝之时的历史作品中有团扇的出现,一为《杂剧卖眼药图》,所画内容为左方一人扮作眼科医生,头戴高帽,身着宽袍大袖,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右方一人右肩负杖,腰间插有一“浑”字的破团扇其人当为副末色;。

另一幅绢画为《杂剧打花鼓图》,画面上两人相对作揖,左方一人头戴诨裹,身后地上有扁担、竹笠,似为副净色,右方一人身穿白衣,头戴鲜花,腰插写有“末色”二字团扇,扇面中裂为二,可见早在宋朝开始,扇子在戏剧文化中就已经作为道具时常出现。

3.团扇的艺术气息

扇子的存在一开始很是为了乘凉而产生,那时气候干燥,天气炎热,一把扇子带来的凉风让人们很是舒爽,但是当宋代之时,人们对扇子的关注度就不仅仅局限于它能带来凉爽的感觉之上,人们更希望的是团扇做工精良,画风优美,是人们可以随时携带出去,并且能够体现出自己的身份地位。

在一言一行中能够为自己的举动加分的物件,这时的扇子已经远远不再如同以往那般,仅仅用于乘凉,它的作用变得更为重大,因此人们对他的关注也变得更为注重,这时扇子就已经开始了从实用向装饰方面转变,虽然只是苗头,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在人们纵观历史之后才发现那是适用于宋朝的时代发展的。

在宋朝人的思想观念中,功名利禄已经不再是最为重要的,他们所关注的往往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的价值,那时绘画的价值在他们心中是有非常高的关注度的,比起唐代而言,宋朝的人们对绘画的态度非常的注重,而且宋朝人自己对绘画的喜欢也很是执着,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非常的喜欢绘画。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诰命夫人介绍
下一篇:宋朝女子服饰介绍

Copyright © 2017-2024 m.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宫历史网-手机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