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
姓、氏、名、字、号由来与区别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与,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然而,近代、尤其共和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说“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姓”是家族的标志,“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共和国之前,“名”是正式场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间日常称呼的,因为古人觉得直接称名字不太礼貌,称呼“字”就比较礼貌,也显得亲密一点。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由尊长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赠与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会取“字”。
至于“号”,一般由自己起,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字”依然不礼貌、不够恭敬。有号的人不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也不低。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赵匡胤改乌纱帽样式防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
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 ... -
“解铃还需系铃人”的由来
五代南唐时,法灯禅师豪放不拘,许多人瞧不起他,惟独法眼禅师看重他。有一次,法眼问众僧: ... -
公主的由来
“公主”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早前她们被称为“王姬”。“姬”用来形容妇人的美丽。当然“ ... -
东晋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和东晋十六国的区别是什么?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304-439年),由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 ... -
姓、氏、名、字、号由来与区别
一、姓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是整个 ...